鞍山市委党校 孙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两个大局”,着眼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的引领。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深刻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首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阶段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资金、技术严重匮乏,但廉价劳动力丰富,和发达国家经济形成较强互补性,通过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依靠引入市场经济,实施对外开放,以投资带动、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但是,我国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已发生重大变化,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卡脖子”问题突出。解决这一矛盾,要求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和效益替代规模和增速,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主动适用变化,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其次,新发展格局是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冲击,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碎片化趋势愈加显现,导致我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优势渐渐失去。因此,面对国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国必须顺势调整经济发展路径,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促进鞍山高质量发展
(一)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我市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丰厚。在后疫情时期,鞍山要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紧扣“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优势,打造钢铁及深加工、菱镁、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城市融合经济体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要抓住国家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时机,站在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高度,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放在突出位置,着力推动强链补链固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把鞍山打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成为辽宁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完善自主创新机制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了“十四五”规划任务首位,凸显了以创新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把鞍山打造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创新中心。要发挥科研院校和重点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院士经济、院校经济、研究院经济的“三院经济”,构建政产学研用共同攻关的科技支撑体系。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和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并能够发挥主导作用,让企业既扮演科研项目的“出题人”,又能成为合作项目的管理者,负责决定研究方向和参与成员,有效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同时,要建立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要充分考虑创新联合体各方的贡献,有效应对成果转化的风险、创新失败风险等,有效减少企业创新主体的损失;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围绕市场急需、长期未能解决的关键材料、关键工艺、关键零部件搭建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大中小企业联动协作,形成企业生态圈实现技术突破和攻关。
(三)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投资、消费、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从全国而言,外部市场的萎缩使得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目前投资消费失衡成为突出矛盾,投资主导既严重扭曲了产业结构,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而且投资的边际产出持续下降。消费作为最主要的内需,应当成为鞍山最主要的拉动力。要针对居民消费需求,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让广大居民能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提升对农民工及其家属的保障水平,减少消费的后顾之忧,让更多市民敢消费。提升传统消费,特别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注新市民和年轻人的新增住房消费需求,同时要以质量品牌为核心,释放更多的改善性更新需求;大力发展新型服务消费,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放宽服务性消费领域市场准入,依托四产融合一体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大力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体验式消费,挖掘新的消费热点;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交通设施便捷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区域辐射功能,加快提升商贸流通业态,拓展城市商圈,促进多样化商业业态发展把鞍山打造成具有活力的辽中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提升消费新增长点。
(四)提高开放合作水平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鞍山作为辽中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布局等方面,要深度融入以沈阳、大连“双核”为牵引的“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主动与辽宁振兴和国家重大战略及相关规划做好对接,利用产业优势主动参与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立足沈阳、面向全国,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和机器人配套产业,推动产业合理转移和高效集聚;主动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中东欧“17+1”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推动鞍山企业“走出去”;加快鞍山与南京对口合作,全面加强产业、资本、金融、项目互利合作,参与到国内大循环和产业分工,不断提升鞍山在全省、东北,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改革推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促进土地要素提质增效,突出资本要素输血功能,破除技术要素转化瓶颈,发挥数据要素赋能作用;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强化对市场主体和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要加快营商环境立法,用法律约束行政行为、规范政务服务,确保一切审批、监管、服务行为都在法律框架下开展,在全社会营造“不求人也能办事”的浓厚氛围;强化诚信意识,增强契约精神,重塑诚信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要从抓住“关键少数”向抓好“绝大多数”延伸,从整治突出问题向建立长效机制深化,要不断通过深化城市活力建设、“三个互动体系”的构建,不断将优化营商环境向优化社会环境拓展,清除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存在的“堵点”,让各种生产要素、各种优质资源按市场规律顺畅地运转起来,切实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以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鞍山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