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个建议一共大概是2万字,有十五个部分,60条内容。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第九部分讲的是文化方面的,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可见,这次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是高度重视的,他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未来文化改革发展都有比较清晰的规划,并且这次全会明确的提出到 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历史和现实、全局和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召唤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追求的重要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呈现出文化更加繁荣、蓬勃发展的生动景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坚守崇高的文化理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
经过长期奋斗和不懈努力,我们即将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意味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期盼在当代中国变成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支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国家和民族,必然有其灿烂的文明、辉煌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很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培育和发展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但决不是搞自我封闭,更不是搞唯我独尊,而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更好促进中华文化和各国文化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为建设命运与共的美好世界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特别是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抬头,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沉渣泛起,加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定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方向引领行动,行动成就目标。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占据统摄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来说,其旗帜和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应当认识到,我们党是马克思义政党,我们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建设的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坚定信仰、保持定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
(二)始终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可以说,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仅决定着文化自身的繁荣发展,而且关系到国运兴衰、民族沉浮。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获得了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活力。
就像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所拍的大国崛起纪录片,纪录片里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我宁可丢失一个印度,也不愿丢失一个莎士比亚”。丘吉尔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印度只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没了就没了,但是莎士比亚他所体现出的精神价值,是无与伦比的。他把英语推向了最高峰,又利用他的文学作品,让世界了解了英国,莎士比亚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由此再反推我国,外国人一谈“中国”,马上就会想起中医、武术、京剧、茶叶、孙悟空、熊猫等等文化元素,这些都是我们自信的地方,所以坚持文化自信,就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转化为现代文化服务。
(三)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这个小标题是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文化部分总论的第三句话,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它也是我们文化建设最核心的灵魂。一种文化能不能立起来、强起来,关键取决于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也对价值观有一个概括: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他,那么我们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规。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根,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引领作用,积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努力在"十四五"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已经明确,怎么做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抓落实。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切实把《建议》部署的重大任务落到实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建成文化强国目标不断迈进。
(一)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必须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而在这一过程中首要的是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用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坚定主心骨。其次是抓住根本。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人们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最后是抓住重点。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直以来,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建设从未止步,切实把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着力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像我们鞍山各个社区现在都有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书屋,在农村也设立了乡村书屋。我觉得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书屋建设,比如可以在小区,公园等这样的地方建设读书阅览室,开展读书会活动等等,这是创建文明城市文化那栏当中的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加分扣分的项目。
(三)着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这是满足人民多样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万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48%。当然,发展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是否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所以,我们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但也要谨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四)着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我们应该清楚,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既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过程,又是吸纳外来文化文明精华、推动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的过程。我们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理念,以自信的心态、宽广的胸怀,深入开展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让各国人民更好了解中国,让中国人民更好了解世界。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搭建起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像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学院就是个重要的纽带,截止到2020年5月,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通过汉语培训,传播我们的中国文化等等,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国。